奠定計數和運算的過程:數字與籌碼
孩子在3.4歲之間,計數上最主要的困難點是:如何把分離的量聚合起來。因此,我們經常看到孩子在計數之後,說出來的數名和真正的量是不相稱的。例如:成人給孩子7顆糖果,孩子會按序一個一個計數:1.2.3.4.5.6.7。計數完畢,問他共有多少顆?有的會回答6顆,有的會說8顆,那是因為孩子尚無法了解計數到最得的數名,即代表已數過的所有量之故。蒙特梭利深深地了解幼兒學習上的這個困難點,所以以「數棒」和「砂紙數字板」讓幼兒扎實地結合數量、數字、數名的概念;再經由「紡錘棒箱」和「數字與籌碼」的活動,學習如何將分離的量聚合起來。在「數字與籌碼」的練習中,孩子是將數字散放後,再經由記憶將數字依序排出,並將籌碼以兩兩相對的方法正確排好,當剩下一個時,必須放在後一對的中央。這樣的過程,孩子得完全靠已有的認知,才能將數字與數量結合在一起,不像「紡錘棒箱」上已依序標明了數字;而另一個困難點是,孩子一定要了解「一對」與「中央」的意義,才能將對應的籌碼正確排出。
「數字與籌碼」除了能強化孩子1~10的數量、數字、數名的概念,以及將數聚合起來的邏輯數學能力外,在其排列的模式中,也可讓孩子學習下列各項技巧:
◇奇數和偶數的學習。
◇積數的學習(8是由4個2組成的,乘法2X4=8)。
◇商數的學習(8可以分成2個4,除法8/2=4)。
透過上述三種簡單練習,孩子已為將來的奇、偶數學習以及乘法、除法中的積數、商數的學習,做了間的預備。所以這個活動有其困難點,更有其複雜性,但卻是孩子學習聚合分離量的必要活動。
給父母的話
「數字與籌碼」的工作雖然可以讓幼兒學習到很多數學的基礎能力,但必須視孩子的發展給予練習的機會。父母千萬不要急於把奇、偶數或商、積數的學習強加給孩子,應多利用個別或團體的機會,以多樣化的物品和孩子在遊戲中學習,例如:一支筆、兩塊橡皮擦、三顆彈珠、四輛小汽車等,都是可以讓孩子數算的材料。而當朋友聚會或家族團聚時,數人數和分發食物就是幼兒應用「數字與籌碼」技巧的最佳時機。
其實,學習數學最重要的是,讓孩子學到「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」,而非狹隘的數學技巧而已。
(以上文字引用自:親子數學DIY/熊桂芬)
材料:
圖中用的是手工皂的牛皮禮盒
厚牛皮紙
教學用1元假硬幣55個(書局有賣,一包20個)
數字標籤
5mm膠塑瓦楞板(或飛機木片)
作法:
將盒子隔成兩格
瓦楞板裁成3*3大小10個
將數字標籤1-10貼在瓦楞板上。
操作方式:
把數字圖卡依序排列
取1個籌碼放在圖卡1下面,說:1
然後取1個籌碼放在圖卡2下面,說:1,再取一個放2下面,說:2
(書上說明:排法是兩兩相對,單個時放中間)
依此類推,可以先完成1-5,再進行6-10
之後可印奇數,偶數的圖卡,放在數字上面
遇到兩兩相對下是單個的時候就是奇數
延伸玩法:買車遊戲
將小車子排好,前方放數字圖卡
由孩子先當老板,媽媽來買車
先跟孩子說明規則,前方的數字圖卡是售價
1就是給1個硬幣,2就是兩個,而0是免費的
買完,再換媽媽當老板
ex:
媽:我要買救護車,請問多少個硬幣
孩:5個
媽媽拿出5個硬幣交換車子